用户:
 
密码:

镇江唐老一正斋膏药店
----中外驰名三百五十年老字号

五 唐氏家风一脉传承
镇江历史名人——唐八世唐萼楼

    拥有三千多年悠久文明史的镇江,物华天宝,人杰地灵,哺育了许许多多名人,名人以自己的杰出贡献为名城增色添辉。在古城镇江的名人谱上,有南朝宋武帝刘裕,有“十一世纪科学坐标”之誉的《梦溪笔谈》作者沈括,以《昭明文选》名贯古今的昭明太子萧统,以《文心雕龙》传世的中国文学史上的巨人刘勰,被称为“北宋四大家”之一的书画家米芾,著名小说《老残游记》的作者刘鹗,语法泰斗马建忠,革命先躯孙中山的蜜友趙伯先(趙声镇江大港人),复旦大学创始人马相伯,中国第一代飞机设计师巴玉藻,以钱塘江大桥为中国人在世界桥梁史上写下新篇章的茅以升……他们璨若群星,闪烁于镇江史册;似华彩乐章,回响在京口沃土。他们有的世代居住在这块丰裕的土地上,建功立业,挥毫吟哦;有的或因镇江深厚的文化沉积的感召,或因镇江名胜古迹的吸引,或因九省通衢之便、商贾繁华之盛、兵家必争之险,虽祖籍异乡,却流连京口,乃至侨居润州,不但为繁荣这块土地作出了贡献,也吟诗填词,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佳句名作。
    唐萼楼是唐老一正斋八世传人,以他的聪明才智、自強不息、厚德载物,普写了一正膏传承、发展的历史,成为镇江历史名人。创造了唐老一正斋三百余年历史的颠峰,名扬海内外,蜚声南洋各国。
    唐八世传人唐萼楼(1856—1928)于同治十二年接管唐老一正斋,老店已历经二百余年的历史。唐萼楼为人正直、诚信、敬業。他以“颐亲诲第五品用训,循法无过修礼无邪”、“修合任凭我意,存心自有天知”、“我虽求利养身,犹贵存心济世”为宗旨自勉,继承祖业。唐萼楼历经咸丰、同治、光绪、宣统、民国五个历史朝代,掌門54年之久,以他做人的品格和对事业的诚信,使“一正膏”名传大江南北、长城内外,蜚声港澳及南洋各国。是‘唐老一正齋’的鼎盛時期,他留下的家训:“颐亲誨弟五品用训” 的“五品”就是以仁、义、礼、智、信的五品做人,“循法无过修礼无邪”,“ 循法”、“修礼”都不会有过错。这副对联含蓄着深厚的文化底蕴,一万年太久,无论在哪个国度、社会里都是放至四海皆尊,永远不败的至理名言,可见唐萼楼其人品格之高尚。他耗用巨资重修店房,并于1922年立《重修店房记》碑(碑文附后),详细记述该店从康熙以来艱辛的历程告诫后人:“自強不息、厚德载物”,现在保存的文物保护旧址建筑就是他建造的。
    唐蕚楼总结前辈打假的经历,认为一些造假之人有权有势,“不敢细指其名恐彰人之恶耳”,故不愿再诉讼。而以其扬善积德治病救人的口碑,和医德、药德的疗效,维护“一正膏”的品牌。
    唐萼楼当家掌门时乐善好施,天天将米饭供于店堂门口施舍于人。夏季是膏药的淡季,米飯供不起,全家五六十口人喝粥也要把粥供在店堂施舍穷苦人,故而人称“小孟尝”。
    1922年(民国十一年),他在农商部注册了“唐老一正斋” 商号和“秘制万应灵膏”的品牌。为防假,1930年他的儿子唐瑞芝又以唐萼楼肖像(头像)注册了商标,这是我国最早最老的肖像商标。也是古城——镇江有史以来最早注册的商标,誉为“镇江第一商标” 。“镇江第二商标”是1932年恒顺的“金山牌酱醋” 。现在该商标肖像仍悬挂于石门牌楼之上,印于广告之中。至今海内外患者买膏药,皆认唐萼楼肖像商标。例如1979年镇江中药厂出口新加坡的5万张膏药,因改用金山牌商标,没用肖像商标而被退货。肖像商标在与造假者的斗争中屡显真功。石门楼上的一幅楹联“萼蕊逢春早,楼台得月先”一语道破其中奥妙——萼楼品牌的“一正斋”“一正膏”最早、最先。
    唐蕚楼于民国十二年(1923年)支持胞妹唐儒箴捐出唐氏祖产三十余亩,商请上海中华职教总社社长黄炎培先生,“请在镇江兴办女学”,从提高女子文化教育入手,从而提高妇女地位。民国十五年(1926年)“镇江女子职业学校”办成。唐儒箴去世后,由黄炎培社长来镇召开追悼大会時,将其故居定名“箴蘆”,镇江市级文物保护单位,唐氏占有二处。
    镇江市是有着三千年历史的文化名城,出了243个名人,唐萼楼及其业绩巳例为鎮江历史名人载入史冊(见镇江市志《人物》1636页)。

唐九世掌门人唐瑞芝

    唐九世传人唐瑞芝(元兰),1928年唐萼楼过世后掌门当家。唐萼樓主店时间长达半个世纪,远近闻名,他在世时老客商老客户怕买到假膏药,只有见到唐萼楼本人才会购买;他去世后顾客不见其人,难以判断真伪,唐瑞芝便用其父唐萼樓肖像注册商标,如同唐萼樓在世一样。民国十九年(1930年),唐瑞芝在国家商标局注了唐萼樓肖像商标,该商标于1996年荣获镇江市首届《知名商标》。《唐老一正斋》唐萼楼肖像商标是镇江有史以来最早注册的商标。
    1931年唐瑞芝三子唐坚在南京中央党部任职,买的彩票中了头奖,生父唐元兰继父唐庚元两位父亲同往南京要钱,唐坚认为此钱不是血汗所得,不宜久留,把大部分钱交给两位父亲,只留了零头,送给兄弟们每人一套西装高兴高兴,两位父亲拿到这笔三千多的银元后再向族人筹款,于1932年翻建走马楼,地砖採用德国进口花磁砖,卫生间的洁具、地砖图案都是精心设计,别具一格。1934年翻建的走马楼工程峻工,是市中心闹区五条街一流的楼房宅院。
   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,唐氏六房人口分三批撤离镇江到四川重庆避难。日冦入侵镇江后将唐家老宅院的房子包括跑马转楼焚毁,此事传到重庆,唐瑞芝心痛不已,一病不起,于1941年夏客逝于重庆青木关。其时,唐十世二子唐均在教育部总务科任职,三子唐坚在中央党部转中央银行任职,三媳鲍文琴在教育部医务所任职,四媳莊秀峰在教育部收发室工作。青木关镇的山顶上是教育部,半山居就是唐家一大家老小几十口人暂寓之处。1940年10月1日,唐十一世唐镇北出生在青木关半山居。唐九世唐瑞芝(元竺)虽有二十几个孙子孙女,但最终只有三媳鲍文琴抱着一周岁不到的唐镇北给老太爷送终,为此,老太太十分疼爱这个孙子,一直带在身边。她讲了许许多多的有关“唐老一正斋”历史上的故事轶事,这对日后能成为十一世传人,继承祖业产生了一定影响。1959年,唐镇北年仅19岁就提出要“重整家园”,大概就是受老祖母的影响吧。

唐十世传人唐坚——为祖业躹躬尽瘁死而后己

    唐十世传人唐坚1908年诞生于百年医药世家,因家族继嗣承继在唐萼楼其弟唐云木名下为孙,排行老三,从小在唐家就有“半遍江山”之称,有唐氏家族一半以上的继承权。他为人正直厚道、认真负责、一丝不苟、顾大局。中学毕业后任职中央党部、中央银行。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,他扔下妻子儿女,只把家族中的两个年青人,一个最小的堂弟唐坤(排行老六)和大侄子长房长孙唐固镇紧带在身边,隨中央机关迁到安全的重庆。在国难当头的时候,最大的保护着唐氏家族的两个后继传人,给他们读书上学。镇江沦陷,唐老一正斋老宅楼院被日冦焚毁。留守的唐九世传人唐瑞芝四弟媳唐张氏在经过维修后惨淡经营,维持了九年香火不断。抗战胜利后由唐坚的二哥唐均接手继续艰难维持。
    唐坚1940年转中央银行工作,抗战胜利后隨银行回南京。解放前夕,又隨银行迁上海,放弃了去台湾的机会。解放后,又放弃了上海的银行工作,只身带领4个幼小的子女回镇江老家,继承三百余年治病救人的祖业——“唐老一正斋”膏药老店,在被日冦焚毁的一片废墟上重整家园。他与二哥唐均共同艰苦奋斗,既要重振家园、忙店务、忙生产,精选药材、风里雨里忙宣传、刷广告,还要忙孩子们的学业,既当爸又当妈,常常日以继夜,通宵达旦。他总是任劳任怨,把困难留给自己,把享受让给别人,吃苦在先享乐在后。
    那时生活还较艰苦,夫人鲍文琴仍在上海同济医院任药剂师工作,每月寄钱回来,支持唐坚的艰苦复业,给孩子们生活、读书。鲍文琴于1959年调镇江康复医(现第一人民医院)工作,在渡过近一个世纪的风风雨雨之后,于2011年1月12日寿终仙逝,享年97岁。她的一生,可谓“贤妻良母、爱滿人间、福寿双全、家族典范”,在家族中有口皆碑,倍受尊敬。
    唐坚为了家族的和睦,他先人后己,把属于他的继承权分给兄弟六人共享。家和万事兴,唐家是人口众多、和睦兴旺的中药世家,几百年来仍保持着传统的大家庭吃大锅饭的大家族式生活,深受当地社会的尊敬。
    解放后,在党和国家大力扶持中医中药的政策下,“唐老一正斋”得到恢复和发展。老字号膏药老店经过八年抗战、三年解放战争的战乱又逐步恢复了生机。
    有这样一首歌谣在社会上广为流传:

有病快用膏药治    省钱省力又省事
三百余年牌子老    镇江唐家最可靠

    1956年国家实施计划经济,以“唐老一正斋” “一正膏”创办了镇江制药厂,唐坚作为唐氏十世传人,率其“唐家军”八人和老宅西大院房产,并入该厂。唐坚为了家族众多人口的生活需要,不同意将东大院老宅全部交公,认为唐家“一正斋”祖祖辈辈前店后作,秘方制药行医从不雇佣外人(职工),不应作为资本家“公私合营”,房产全部交公,只应走“合作化”道路,拒不同意将东大院交公。虽然东大院被保留下来,但1957年唐坚被打成“右派分子”,降职降薪就地劳动改造,终年从事熬制膏药的生产劳动。
    1964年中、西药分家,从镇江制药厂分出镇江中成药厂(后为镇江中药厂),所有中成药全部移交中成药厂,唯有拳头产品“一正膏”不交,一直拖延到1965年底,才把唐坚从镇江制药厂调入镇江中成药厂,建成膏药车间。唐坚一直是“一正膏”药(后称镇江膏药)的领军人物:当时膏药年销量达1000万张,膏药的生产与传承离不开他。
    唐坚历经千辛万苦,将祖传秘方保留了下来:他蒙受右派冤案二十年;遭受在计划经济的体制下,“一正膏”更名为“镇江膏药”之痛;“文革浩劫”七次毁灭性的抄家;标志性建筑大理石门楼被拆毁,老宅房屋、客厅大小七间被抢占;所有极有历史价值的家谱、历代祖宗画像、祖宗牌位、字画、文物、财物、名贵药材,金银首饰、美金公债、古今中外的经典名著等等,只要沾上所谓的 “封、资、修、大、洋、古” 的边,都在查抄之例,几乎查抄一空,一贫如洗;就连三百年来祖辈收藏的三大木箱数以万封的感谢信也被作为“复辟资本主义”的罪证,当场搬到后院焚烧殆尽,信封上的邮票和极有医药价值的病例资料都被葬送火中不能幸免……虽历经种种大劫难,祖传秘方还是被千方百计地保护了下来。
    二哥唐均在“文革”后期隔离审查中、饱受折磨自杀身亡。面对这场灾难,唐坚痛心不已,他忍受政治上、精神上、经济上极大的痛苦,仍对工作认真负责、一丝不苟、精益求精、追求完美,他孜孜不倦搞革新,用机械化代替手工操作。他的徒工们以及经常与他有过工作接触的人都说:唐坚若不是一顶‘右派分子’的帽子压着他,他完全可以当省劳模。他省吃俭用,待人谦和,从家里带来好吃的东西自己舍不得吃,都分给我们大家,地上的一根火柴、一个木片,他都要捡起来,聚在一起做熬膏药的燃料用。工作上兢兢业业、认真负责,每批膏药熬制好后他都要先在自己身上试用老、嫩度后才可上市,以保证膏药的质量。生活上艰苦朴素、克己为人,他的愿望就是早日摘去右派分子的帽子,不连累自己的子女,影响子女的前途。在每次群众评审时都一致同意他摘帽子,他真是个好人啊……他的为人处世,有口皆碑。
    他经常讲解祖训:“一心本一德治病救人,正人先正已一丝不茍”,“缺味少药不出门”,视医者仁心、药者德心、以德为本、治病救人、解除病痛为高尚的事情。他常说,“做事先做人 ,人做正了,先把自己做好了,一丝不苟地把人做好了,他所做的一切,自然就都做好了”。“唐老一正斋” “一正膏”三百五十年来名扬海内外,在社会上留下极好的口碑,十几代人一脉相传,哪一代人都不能越过这个祖训雷池的半步,根正、根深才能叶茂,这是事物兴衰存亡的真谛。
    中国中药历史悠久,博大精深、高深莫测,创造治病救人疗效卓著的实践,是医药上的硬道理。中医中药的传承都是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,经过数百年几个世纪社会实践传承下来的“一正膏”凝聚着守业者和生产者十几代人的艰辛。
    唐坚常对子女说:“做膏药很苦很累,但做出来的膏药能为天下人治病,其乐无穷,我为祖业鞠躬尽瘁,死而后己”。在他的后半生的几十年一直从事膏药的生产。天天在高温下接触黄丹(氧化铅)、油烟等,他血液中的含铅量是全市最高的一个,并患有老慢支哮喘、肺气肿、肺脓肿,他都忘我坚持工作,直到他瘫痪卧床不起。但他始终牵挂着膏药的质量。镇江制药厂、镇江中药厂曾经两次大幅度删减药方,减去54味药方,仅剩25味药,更名的“鎮江膏药”。这样还能否保持“一正膏”的疗效?具有独特疗效的组方是不能任意加减的,这是《方剂学原理》的重要原则。祖训:“缺味少药不出门”,就是要保证“一正膏”独特的疗效,达到治病救人的目的。他的担心是有道理的,但作为“右派分子”又不能公开反对;如果坐视不管,长此下去打着三百余年旗号的“镇江膏药”必然失去信誉。他处于万分痛苦的煎熬之中。1972年在病卧中把祖传秘方交给儿子说:世上的事都是河东三十年,河西三十年,我也许看不到这一天了,你可能会看到这一天,一定要把祖传三百余年的“一正膏”接下去……他语重心长地开导儿子,讲几百年“一正斋”“一正膏”的历史文化,自强不息、厚德载物……
    1977年5月,唐坚之子唐镇北为了恢复祖业和照料父亲,以自己在环城路上的住房,换回了被1966年“文革”抢占的七间房屋,收复了老宅东大院,维护了东大院的完整。为日后收复西大院,完成唐老一正斋旧趾的回归,保持百年老店的完整性、连续性创造了条件。
    1977年11月25日,病卧十年的唐老一正膏十世传人唐坚熬尽了毕生精力,与世长辞。在他生命终结的最后时刻已说不出话了,还挣扎着,断断续续的说:统…战…部…摘…帽…子…。眼泪流出眼角,他舍不得子女受“右派分子”的连累啊。唐坚与世长辞后,镇江名书法家李宗海老先生为唐坚立碑:“为中医药事业贡献毕生精力”、“克己为人艰苦创业利国利民造福天下” 。
    1980年,镇江市委统战部及镇江中药厂的通知书:“根据中央1979年84号文件的规定,经镇江市革命委员会批准,将唐坚同志从原工商业者中区别出来,明确其本来的劳动者成份”。明确了1956年把唐坚定为资产阶级是错案,为唐坚沉冤昭雪。还唐十世传人唐坚一个清白。
1 2 3 4 5 6
  地址:镇江市中山东路160号(五条街原址文物保护单位)
淘宝网址:https://shop105808724.taobao.com
手机:18914572102
邮编:212001
电话:0511-85013702
E-mail:toycn@sina.com